另外,关于「2038年1月19日」那个短篇的想法,我已经想好怎么用叙述性诡计了。就这样:从2025年1月19日(星期日)开始写。但是章节名字不再保留年份,而是只在某些章节中强调年份。章节名字去掉年份后变成这样:1月19日(星期日)、(星期一)、……、(星期六)。把不同年份同一个星期的1月19日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串连在同一章中,来让读者忽略年份,误以为这些事情是接连发生的。当然,要等到2041年1月19日(星期六),初步的真相才会揭晓。这时候男主的微博名字已经变成了@老婆孩子在天堂(这个笑话我可能在25年前就听过了,实在是有点地狱!)
首先假设主角出生在 00 年代末,这个故事要用到的日期有: 09/01/19(星期一)、11/01/19(星期三)、13/11/19(星期六)、…、37/01/19(星期一)、39/01/19(星期三)、41/01/19(星期六)
然后按照星期整理:
这个故事分为七个章节,名字分别为:
同一章的多个日期内发生的事件按照一定的逻辑顺序(而非时间顺序)串连在一起,来让读者忽略年份,误以为这些事情是接连发生的。
此外,2025/01/19(星期日)是第一章中最早提及的部分,而 2041/01/19(星期六)是最后一章中最晚提及的部分。
可以给胆大心细的读者提供一些额外信息,比如说逐渐变化的地铁线路图,使之能够推断出时间的异常,但无法猜出叙事的规则。
而哪怕对时间敏感的读者,也很容易忽视这一点:尽管对星期重新编排,相邻两年的1月19日,星期可能相差一,也可能相差二;但是实际上,故事中的年份从来都不是相邻的,而是至少间隔一年。所有年份都是奇数年,把世界观拓展到20和22世纪的时候也沿用这个规则。
这还是捏它了《十三机兵防卫圈》的设定。
说来也奇怪,你我两个不擅长纪念的人,却非要把所有的故事都放在「一周年」这个节点上。所有重要事件都发生在偶数年,但是那一天他就像人间蒸发了一样连个「今日无事」都不写(也许是太忙了呢),整整一年之后再在取景框里装裱的半张纸上拼凑断章。这是否也算是一种纪念呢?
所有的重要时间都发生在偶数年,即 08、10、…、38、40 年。
这个设计的目的在于利用「1 月 19 日」这个日期。你可能已经猜到了,真正的醉翁之意是「2038 年 1 月 19 日」,这一天是 32 位 Unix 时间戳的终结。
并且,虽然是回忆一周年前的事情,但并不以回忆的语气写作,只是以第一人称叙述,仿佛重历当年,这样可以进一步迷惑读者。
不管走到哪里,有一个事实是不可否热的:夏天太热了。当然,南半球另当别论。
很可惜的是这照片我都不知道能发哪里,最后随便挑了点熟人社会。
写这篇文章的时候笔者又感冒了。另外,香港的冬天其实也很冷,10 月还在开空调,11 月就得毛衣长裤了。不过,没有冷到要长冻疮的地步。
笔者没有准备足够的长袖,结果完全是靠着毛衣和外套御寒。
日本的三学期制大致如下:
而香港的三学期制大致如下:
三学期制的主要麻烦是……exchange 到哪里都很麻烦,因为学期不对齐。
一年前我的硬盘里有两部关于夏天的 Galgame,结果一部是推了一条线——这一条线还很不巧是因为我回老家没网才有兴致玩的,一部是看了个开头,然后就在硬盘里躺尸了。
第一部不熟,第二部是「Summer Pockets REFLECTION BLUE」。Key 社新作都发预告了,我连 5 年(RB 是 3 年)前的「最新作」都没玩完!
网上一搜「最初で最後の夏休み」,找到一篇不错的随笔
省流:大一大二的暑假都是疫情期间,大四的暑假要去实习,所以大三的暑假是笔者大学真正意义上的第一次也是最后一次暑假。
ただ、そこで生じる大きな問題。「人の誘い方がわからん。」大学で受けたある授業の影響で、“人と繋がりたい欲”はMAX。ただどうしたものか、自分にはあまりそういう経験がないので、「遊ぼうよ!どっか行こうよ!」まで言えるのに、それ以上の進展がない。行きたいところはフラッと一人で行ってしまうし、わざわざ他の人を誘うまでもない。そのまま特に予定もたつことがなく時間が流れ、結局なかったことになる展開が容易に想像がついています。
简单 DeepL 一下:
只是出现了一个大问题。 我不知道如何约人出去。 我受大学一门课的影响,与人沟通的欲望达到了极致,但我不知道该怎么做,因为我在这方面没有太多经验。我可以说 “我们去某个地方玩吧”,但永远不会有进一步的进展。 我可以一个人去我想去的地方,懒得邀请其他人。可以想象,在没有任何特别计划的情况下,时间就这样流逝了,到头来一切都没有发生过。
哎,夏天真是太热了……现在面对冬天我早就忘了夏天有多么残酷了,热到让人想无所事事。
P.S. 这位网友已经被我屏蔽了。
省流:基于「彩礼是买卖」这一假设,可以正反推出两个 corollary:
然而这两条 corollary 互相矛盾。
「义妹生活」确实挺好的,但我看到第四卷就搁置了。
可能是怕故事看完就没了,省着点看,结果省着省着压根就没看了。
写了这么多,我的目的当然不是这个!现在我谨代表少子化対策漢化組向大家推荐一本轻小说,没错,也是义妹,它的名字是——《妹妹人生》!
说实话入间人间在这本里表现得有些 hysterical,表达的风格不像是他的作品,但到头来想要传达的意志却是一致的。
另外有没有金主高抬贵手注资一下汉化组……
高二元旦文艺汇演应该是高中最大型的文娱活动了。我们最初的设计是用 PPT 模拟视觉小说,我负责 PPT,由于最后文本呈现在 PPT 上,这也包括了音乐、美术的素材的收集和编辑,以及剧本的最终修改。内容是浴霸、Jojo、希望之花等烂梗大杂烩,最后串烧了个典中典之恋爱循环宅舞,玩梗的水平相当低劣。……以群友的评价,「洋不洋土不土徒留尴尬」。当然以高中生的审美能力,绝对不会在有限的时间内深究 PPT 上的语言是多么拙劣空洞。他们只会跟着人群哈哈大笑,这也正是我们的目的。
以文学批评的视角看待,应该算是「把自己的审美强加于他人」。
我本来还想塞 arcaea 的歌曲进去,但是最后因为种种技术原因没能实现。
我唯一比较满意的是开头的仿命令行界面:
1 | >> ./execute --subject=world –-object=me |
捏它了 mili 的「world.execute(me);」。
顺便一提,PPT 里还直接引用了轻小说的片断。但是它的语言太过朴素了,以至于我自己都找不到出处了。
我一点儿也不特别,我只是一名普普通通的高中生。
既然事实就是这样的话——
「既然我都已经这么普通了的话——!」
跑起来。
快给我跑起来!
至于微电影,我用的是喵影工厂,算是个低配版 Pr + Ae,导出不带水印的视频要会员,和 Adobe 类似也是订阅制的。哎,富哥赞助一下我的 Adobe CC 吧。
不过,我也出了不少状况。由于一部分剧情的配音是在安静的办公室补录的,其噪音水平和教室环境完全不同,为了保证观感尽量统一,后者必须去噪且开更大的音量,BGM 也相应地调小。但是我怎么也没想到在学校演讲厅外放的音量这么大,BGM 完全盖过了人声。
我当时给最后一段剧情配的 BGM 是 A-39 的《WATER》,这样一首情绪激昂的 Hardstyle(?) 乐曲,被我切成了燥子,加了大量的淡入淡出、倍速,并把最硬的部分切掉、保证前后衔接,才勉强和剧情时长对上。结果,不仅音量均衡炸了,还被人吐槽和纯爱柔和的氛围不太搭。
毫不客气地说,换一首 Galgame 高潮处的 BGM,效果会好很多。但是当年我的电脑上并没有 Gal;这些在 2019 年多次重装系统之后尽数丢失。当然,想想也是,如果多存几个 10+GB 的游戏,这电脑根本活不到今天。
《WATER》应该属于 Trap + Dubstep 之类,但确实算是比较硬的 EDM 了。只能说一首歌曲好听不代表适合用在任何场合,但软一点的曲子会更泛用。不过也要控制力度,再软就要软成日常 BGM 了。
乱加淡入淡出很毁歌,然而我切音乐连拍子都对不上,必须要靠淡入淡出来掩盖。
不过,夏天实在是太热了,这让我不得不感到生理性的厌恶。虽然说热空气阻滞不了我对运动的热情——因为我每天晚八点才夜跑,但是跑完之后,滚烫的脚底板和湿透的衬衫作用于人身上就是拉向地面的重力。此时路过地下停车场出口,就能感受到风的凉爽,但与此同时又很快会失去短暂的欣愉。
人很难对抽象的概念,比如说「夏天」,保持一个具体的印象。所以我现在读这段文字,也只能揣测到抽象化的感受,并不能勾起具体的记忆。
4 - 6 月的博客更新量很大,玩梗少了,但说不清楚的事情多了。总之就是这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