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布于 ,更新于 

2023 年 12 月:习题

分卷压缩 FAQ

好吧,你知道我想说什么,但我真的很难理解一个人类如何在电脑上安装了 Bandizip 的情况下无法解压分卷压缩包。

我相信阅读这个博客的读者都是有一定基础的,所以我们非常简略地讨论一下:

Q: 怎样能看出一个压缩包是分卷压缩包?

A: 分卷压缩包分为多个文件,其中 (n-1) 个文件的大小都应该是相同的,并且文件名带有数字后缀。更一般地,假设原始文件夹名为 folder,那么分卷压缩的文件名必然遵守以下规则:

  • RAR: folder.part1.rar, folder.part2.rar, …
  • ZIP: folder.zip, folder.z01, folder.z02, … 或 folder.zip.001, folder.zip.002, …
  • 7Z: folder.7z.001, folder.7z.002, …

在 Windows 上任何一款现代压缩软件,例如 Bandizip,都能够识别分卷压缩包,并且自动解压。

请注意,如果你的电脑上还未安装压缩软件,Windows 自带的压缩工具只能处理单个 ZIP 文件,而不能处理分卷压缩包与其他格式的压缩包。

在安卓上,大部分资源管理器都不支持分卷压缩和与之类似的 XAPK 格式,一般推荐使用 ZArchiver。

Q: 为什么我更改了文件后缀,但是还是无法解压?

A: 不需要更改文件后缀。点击分卷压缩中的任何一个文件,压缩软件都会自动识别并解压。如果你已经修改了,请将后缀改回来。

Q: 为什么我更改了文件名,但是还是无法解压?

A: 不需要更改文件名。压缩软件能够识别的分卷压缩,文件名主体部分都是相同的。修改会导致无法识别。如果需要修改文件夹名,请在解压之后再修改。顺便,一般情况下,网络提供的压缩包都是包含了一层文件夹的,这基本能防止重名导致的文件覆盖。

前情提要

今年虽然讨论了大量关于文学创作的问题,但终究还是文学。我们需要一点活生生的东西,比如说直接把恋爱喜剧摆一边去,来讨论一下恋爱问题。


我确实没啥好讨论的。你要跟一个完全不懂恋爱并且没有需求和欲望的小处男讨论这个问题,很难带来任何实质性的进展。这就如同一个 16 岁的高中生面对成年人的教育回击道「你们不懂」「我已经尝遍了青春苦痛」「等你们到了我这个年纪就知道了」一样,只能无奈地摇头。

当然,毫无疑问,这个高中生指的就是我自己,从中也可以看到,人是会成长的。或者,与之相对的,环境也会改变。

不过话说回来,「小处男」这个词除了自嘲,很难有其他的应用场景。而更有必要指出的是,用「小处男」而不是「处男」,反而是强化了「小」字的语义。虽然很难定义「小」的标准,但可以笼统地说,首先至少是个 18 岁的大学生,否则在中文语境中就不存在讨论的必要了;其次,应该不太可能是个 30 岁的中年人。不过,二十几,到底二十小几才算年轻人,二十老几就已经是奔三了,这个问题自然也是很难定义的。

不过我们仍然可以认定,一般情况下我们都用人的为人处世来判断,对方是小孩、年轻人还是中年人。毕竟,也不会有人一上来就问年龄。另一方面,也确实有不少而立之年的人,仍然保持着年轻人的心态,比如很多艺术创作者,即使已经 40 岁了,社交媒体上仍然展现出青春活力。这种情况下,我们也很难说他们不是年轻人。(但具体问题还要具体分析,这类 40 岁的年轻人,面对的现实问题,可能和 20 岁的年轻人完全不同。并且,基本都是已婚人士。)

怎么定义年轻人呢?可以考虑关于「大学生」「职场新人」的刻板印象。

另一方面,「年轻人」之后的下一个人生阶段就是「中年人」,也可以反向思考,年轻人随着年龄增长,最不愿意失去的特质,也能用来定义年轻人。关于「中年人」的刻板印象就更多了,比如说「中年危机」「中年发福」「中年油腻」等等,可以概括为两个层次:(1) 个人吸引力的下降(身体和精神);(2) 人生的困境(职场和家庭)。

还有一种思考方式,从虚构中寻找现实。ACGN 作品很少会将一个中年人作为主角来刻画,而且即使有,恐怕也属于 30 岁的年轻人,也算是一种对「年轻人」的刻板印象。不过文学领域中的中年人形象自然不少 —— 虽然,作为一个虚构角色,我们很少能够全面认知,以至于难以推断作者的塑造原型到底是什么样的人 —— 但也能得出类似的结论。

可能有大学生害怕自己毕业之后就属于中年大叔了,但是,更有可能的是,你的生活已经是中年大叔的生活了,只是你还没有意识到而已。


总而言之,上面这段论述讨论如何从虚构-现实,烘托-对比等多个角度思考同一个问题,这也是我觉得比博客传递的具体信息更重要的一点 —— 展示思维过程比结果更重要。我在博客上已经讨论大量的话题,但囿于举例和论述的方式,没有很好地展现逻辑演绎的思维过程,这也是明年需要改进的地方。

而同样重要的是,意识到现实问题是十分复杂的。社会学研究中伴随着太多的变量,而且大多难以量化,不过这也意味着我们更不用顾忌「不够科学」的问题,可以更加大胆直接地讨论关键问题,但是正如你所见,这儿没有你想要的答案。

(完)


还是稍微写一点点我关于恋爱的看法吧。

说真的,我没啥看法。我在生活中完全接触不到也不会去主动接触异性,这种双向的隔阂如同一个已经复位的 SR Latch,在有人按下按钮之前,永远落在低电平上。(计算机科学是一门实打实的科学,我觉得我课上学的东西完全可以写很多篇博客,帮助自己和别人加深理解。但我好像从来没有具体的动机去做这件事情。所以请先原谅我不合时宜地插入这个比喻。)

我最近从硬盘里找到了尘封已久的「Making*Lovers」,SMEE 于 2017 年发布的废萌。当然我其实完全没找到时间玩,就先看了个开头,主角居然是大学生,非常出乎意料但姑且不出格。而主角的设定也是大家喜闻乐见的恋爱苦手。

这我就有必要发言了,我上大学了玩 ML,属于是骗骗哥们可以,别把自己骗了。游戏基于这样一个理想的假设:有人帮他按下了按钮。回到现实中,你也不是富哥们,谁这么好心来帮你按按钮啊。所以,你还是自己动手吧。

还有很多值得探讨的小问题,我暂时没时间来详细展开,就先写在这里,给自己挖个坑。

长期目标的短期化

长期目标指的是不知道什么时候才能完成的目标,理论所需时间是无限。当然了,这是基于现状得出的结论。由于人和环境总是在变化的,说不定哪天就突然完成了。

并且,此处讨论的目标并不包括技能类的学习,而是某种在社会评价中实现的自我价值。学习技能,无论是备考网络认证还是求职面试,都是有一个具体且有时限的目标,即一个短期目标,可以作为长期目标的一部分。长期目标通常更加抽象,比如说「成为一名优秀的程序员」,「积累(足够的)财富」,「在学术领域取得突破」等等。这些目标很难说什么时候才能完成,也正因此,不应该为之设置时限。但与此同时,人的时间是有限的,为了确保自己能够实现,或至少能够接近长期目标,有必要将其分解为一系列短期目标,不断取得里程碑式的进展,从而保持动力。

再一个例子,在 Football Manager 中,由于游戏内现役球员的生涯时间是有限的,玩家通常不会游玩太长时间,比如超过 10 年。因为在 10 年之后,所有的球队都会由随机生成的年轻球员组成,玩家找不到自己关注的球员。并且,如果玩家在 10 年时间内还没有实现目标,也很难再有动力继续游玩。通常而言,玩家会在 5 年左右的时间内,完成自己的目标 —— 比如夺得欧冠冠军,然后开始新的游戏。

但我们在此讨论的不是玩家的目标。众所周知,董事会每年都会指定一套新的五年计划,而这恰巧反映了长期与短期目标的关系。在现实中,大部分顶级联赛中流球队无论 5 年 10 年,都难望冠军项背,他们的五年目标是什么呢?每年都是「维持在联赛中游(争取欧战资格)」,「在足总杯中打出竞争力(打入足总杯靠后阶段)」,这些是每个赛季都要实现的短期目标。

那么长期目标是什么呢?很难说是什么。由于资产、人员的流动性,以及财务情况的不确定性,球队能打出什么成绩不只是球员和教练的水平决定的,更多受到球场外的因素制约。说不定昔日豪门不再,而你所带领的保级队转眼成了新贵。又说不定董事会连年亏损,球队连年降级,教练换了一波又一波。这种事儿无论游戏内外都有发生,也正因此,队伍在连年变换后成为了忒修斯之船,队伍、教练、资方、球迷等等各方面都完全不同,球队也换了新的球场和训练基地,只剩下名字 —— 虽然名字有时候也会变 —— 和历史荣誉得以延续。

不过,假设我们不讨论这些外部变化,甚至不考虑新老球员的接替,那么球队的长期目标是什么呢?这样问题就没法回答了。倘真是什么也不变,球队的名次也不可能变化,足球就成了一潭死水。我们只能笼统地说,球队的目标是「保持竞争力」,但这个目标太过抽象,无法量化,而想要细化,就只能是像上面那样,每年都有一个短期目标。

但这还没完。我们注意到,争取欧战资格和打出竞争力,这两个动词都是不确定的,隐含「即使没实现也没关系」的意思。毕竟,永远只有一支队伍能拿冠军,豪门最多也是「力争冠军」,不会有谁能够「确保冠军」,或是设立这样的目标。而如果争取到了欧战资格,一方面来年商业收入和转会预算都会增加,球队的名气提高;另一方面,明年的目标也会提高。

但另一方面,无论是什么目标,没能实现也并非意味着故事就此结束。虽然,如果球队降级了,那么无论是游戏还是现实,教练都很可能会被解雇;但总得另找教头继续打,总得有球迷继续支持,总得有球员继续踢球。而对豪门来说,没能拿到欧冠名额也是不少见的,毕竟豪门之间的竞争也很激烈。那么,即使这个目标不实现看起来没有太大的代价(“无所谓”),实际上,俱乐部的投入会受到影响,有野心的球员也会考虑转会,球迷也会失去耐心,这些都会影响到球队的未来。

综上所述,第一种(中游争取欧战资格)比第二种(豪门确保欧冠名额)虽然更难实现,但不实现的代价也更小、实现的收益也更大。但这也只是初步结论;由于「期望」和「目标」的动态性,球队的整体目标只会越来越高 —— 在不出意外的情况下。

但是有一种办法可以逃避这个怪圈,那就是永远保持中流,不降级就行了。这样就不会受到动态调整的目标影响。而这也正是最现实、代价最小的解决方案。

这也就是为什么,已经长期保持中游的球队,5 年、10 年仍然是中游球队。尽管现实中的英超保级队甚至英冠中游,很多都属于昔日豪门,但之前也解释过,一百多年来变量太多,再怎么变迁,也和 5 年、10 年这样中短期的稳定发展没有太大的关系。


Magical Thinking

根据 Wikipedia,Magical Thinking(魔法思维,或迷信思维)是一种认为自己的想法、言语或行为会影响到现实世界的思维方式,并将其根本原因解释为「无效因果推论」导致的认知偏差。这种思维在儿童中很常见,但也会在成年人中出现,尤其是在焦虑和强迫症患者中。

简单举个例子,如果一个儿童认为「我不喜欢吃菜,所以让菜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而当天的晚餐中确实没有菜,那么他就会认为自己的想法起了作用。他产生这种想法,是将「我产生了这个念头 → 菜从这个世界上消失」这两件并无因果关系的事件联系起来,并通过一次巧合(这两件事情先后发生)来证明这种联系的正确性。这种思维方式在儿童中很常见,但是随着年龄的增长,大多数人都会逐渐认识到这种思维方式的错误性。

……吗?John A. Johnson 指出,很多成年人保留了这种思维方式,例如,祈祷就是一种典型的 Magical Thinking,而很多人也无法在生活中摆脱「我想让某件事情发生,所以它就会发生」的思维方式。

一个比较 Metaphorical 的例子是:

An important question raised by this interpretation is how mere symbols could exert material effects. One possible answer lies in John L. Austin’s concept of performativity, in which the act of saying something makes it true, such as in an inaugural or marital rite.Other theories propose that magic is effective because symbols are able to affect internal psycho-physical states. They claim that the act of expressing a certain anxiety or desire can be reparative in itself.

翻译翻译:

这种解释提出的一个重要问题是,单纯的符号如何产生物质效应。一个可能的答案是 John L. Austin 的 “表演性”(performativity)概念,即说某句话的「行为」使其成为「现实」,例如在就职典礼或婚礼(中的宣誓)。其他理论则认为,Magical thinking 有效是因为符号能够影响内在的心理生理状态。他们声称,表达某种焦虑或欲望的行为本身就能起到修复(焦虑)的作用。

将这个 Metaphor 进一步推广,可以发现生活中其实有海量 Magical Thinking 的例子。比如说,球队在赛前要做训练 —— 训练的目的并非是提升技能,而是提升球员的心理生理状态(找到比赛的感觉)。

到此终于可以解释我们为什么要引入 Magical Thinking 这个概念了。当然不是为了继续谈论足球。「长期目标的短期化」也属于 Magical Thinking 的范畴,因为将「长期目标」和「短期目标」联系起来,并且给短期目标设立时限,代价就是,为了实现长期目标而设立根本不现实的短期目标,从而产生焦虑。

再来阅读 John 的文章。比较长,所以我自己列了个提纲:

  • Magical Thinking
    • 定义:认为自己的想法、言语或行为会影响到现实世界的思维方式
    • 现状:和以前的结论不同,Magical Thinking 在儿童和成年人中都很常见
    • 本质:在巧合之下错误地得出了「产生念头 → 念头实现(→ 得到快乐)」的因果关系
  • 期望和快乐
    • 人类寄「快乐」于「实现期望」之上
    • 但如果期望没有实现,人类会感到焦虑,经常引发怨恨
    • 期望基于一种隐含的社会契约;人们寄希望于他人,希望他人按照自己的期望行事,但是:
      • 没有说出口的期望,很少能够实现。公开表达自己的期望,有助于他人理解并提高实现的可能性
      • 不明确表达的期望,很难保证他人按照自己的期望行事
      • 即使是明确表达的期望,不现实的期望也很难实现
      • 如何定义一个期望是「现实」的,要基于过去的经验与双方的利益
  • 结论:「unrealistic expectations are premeditated resentments」(不现实的期望是有预谋的怨恨),人类应当减少不现实的期望,从而减少焦虑和怨恨

Implicit social contract 这个概念算是阅读题的常客了,这里就不再赘述了。文中还举例,家长-子女之间的关系是一种基于权威的社会契约,但是即使家长明确表达了自己的期望,也很难保证子女会按照期望行事,此时家长的反应(是否产生怨恨)会影响「经验」,而在未来再设立期望时,这一经验就可能影响到一个期望是否「现实」。

而正是这点让人眼前一亮。作者注意到了一个期望能否实现是随时间动态变化的,并将之归结到「过去的经验」和「双方的利益」这两个双向的变量上。因为它们太容易变化,所以很难评估一个长期目标是否现实,但我们仍然可以提取有效信息。比如,对球队来说,对董事会对主教练提出的要求来说:

  • 过去的经验:球员和教练的过往荣誉和水平,球队现在的排名
  • 双方的利益:(因为是董事会对主教练提出的要求,首要考虑董事会是否能满足主教练的利益)球队的财务状况 → 球队目前的投入、球队是否愿意积极引援和续约;球队的名气 → 球队能否吸引到顶级球员(这也涉及第三方的利益);董事会是否信任主教练

这些信息都是可以量化的,尽管不可能建模出一个系统,给定这么多变量,计算一个目标是否现实(FM 中确实将所有这些都抽象为一个具体数值,但并没有给出计算方法)。但是,主教练的职责,正是根据这些信息,和球员、球队进行多方面的沟通,设立一个现实的目标,从而避免不现实的期望。


在进入正菜之前还请先允许我扯个皮。短暂地回到恋爱喜剧这一话题。常看到「做梦剧情」这样的评价,这个词跟 Magical Thinking 有异曲同工之妙。但请务必注意,作品本身没有 Magical Thinking,作者没有(至少一般没有),角色没有,读者也没有。只有读完之后产生幻觉的读者抱持了 Magical Thinking,并且会因此产生焦虑。

所以别被这样的评论蒙蔽了,作为一个读者一定要有自己的判断。

当然还有一点值得一提,之前提到喜剧实际上是很需要技术水平的 —— 尽管任何艺术形式也都如此。目前市场上大部分作品在技术上不过关,折损了读者的阅读体验,但是只要不太出格,还是能够骗过大部分读者的。而且,正是这种基于 Magical Thinking 的骗术还存在着市场需求,所以很难被淘汰。

感官刺激上阈值

人的感官是有限度的,也即,刺激超过上阈值之后,人感受到的刺激并不会随着外界刺激的增加而增加。

类似地,人的思维也是有限度的。反映到生活中,这种认知接近于「看山还是山」和「返璞归真」,只不过我们今天讨论的话题比较俗,所以就不用这么高大上的词汇了。

比如说,「音乐很好听」,人是没法准确地定义「好听」的,只察觉到这种刺激已经超过了上阈值,因此很难用语言来表达。而随着摄入量的增加,人的阈值也会随之增加,但是对超上阈值的理解却没有太大的变化。这就是为什么,对一个音乐爱好者来说,「好听」是一个语义相当重的词汇:由于相对阈值越来越高,一般人的「好听」和他的「好听」已经不在一个层次上了。

同样的道理,对 ACG 爱好者来说,「かわいい」和「エロい」都是非常重的词汇。平时我们会很常用这两个词,但是越用越觉得难以理解,最后就放弃理解了,但我是打心眼里觉得这两个词确实很重要。相对而言,总有一些好但没那么好的作品,此时很难找到一个合适的词来形容,那怎么办呢?「还行」?代表人主观感受的形容词,反而是语言里最抽象的词汇,很难准确地定义;但我们从生活到创作都很难离开之。(在日文语境中,可以用「キュート」和「かわいい」做出区分,因为「キュート」更加陌生化,表现出来的程度更高。)

再一个例子,在学术层面,学术研究超过一定阈值,对常人来说会变得极端 abstruse,但是对于研究者来说,仍然是非常 intuitive 的。可以这样说,世界上是没有魔法的,再复杂的东西也是从简单的东西演化、构建而来的 —— 比如说,学过 Computer Organization 的人都知道,CPU 最有技术含量的部分在于 Logic Unit,而再复杂的 Logic Unit 也是由简单的门电路构成的。(虽然现实中的 CPU,是 ALU 更复杂一些,但是,你学了这门课之后,就能理解电脑并不是魔法,这就足够了。而我也正是因为这么课,才真正把 Computer Science 当作一门科学来学习。)

语言学习也是类似的道理。学习一门语言,最开始永远是最难的,但如果能以 hierarchy 的方式来整理,就会发现,语言的复杂性是有限的,而且是可以被分解的。比如说,学习英语,单词、语法、语义、语用等等,都是可以分解的,而且都是有限的。进一步地,IELTS、TOEFL 等等,也没有什么魔法可言,只要多读多练多积累,就能够达到要求。此时你的英语水平已经超过了大部分人,但是你仍然觉得自己的英语不够好,因为你的阈值已经提高了。

这一领域以我浅薄的知识和简单的逻辑,实在是难以展开讨论。不过我既然发现了这一现象,还是先写下来,以后说不定哪天夜跑的时候就有灵感了,到时候再来补充。